2004年,中国驻肯尼亚大使收到了一封十分特别的信件,来信者是一位名为只不过其在信中自称是郑和水手的后裔,也就是说,这个女孩声称自己有中国血统。
这在当时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,要知道,明朝郑和下西洋,虽然的确途经肯尼亚的蒙巴萨和马林迪等地区,但那已经是600年前的事情了。
当然,不排除当时郑和船队有船员在经过肯尼亚时,留在了当地的可能性,但作为外来人种,真的有可能在当地生存下来,并就此繁衍二十几代人吗?
即便有这种可能,现如今这支郑和船员的后裔,想必已经完全被肯尼亚人所同化,其后代又是如何想起自己的中国血统的呢?
怀揣着种种疑问,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派出了工作组,前往了这位写信小女孩的居住地——肯尼亚帕泰岛西尤村。
温馨提示: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广告解锁,只需点开后静等五秒钟,您再伸出发财的小手,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,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,感谢开云网站 真人平台支持
当工作组来到这个较为偏远的小村落,见到了沙里夫的族人时,工作人员第一反应就是,这个小女孩很有可能所言非虚。
因为这家人虽然仍旧长着一副肯尼亚人的面孔,但是肤色与其他本地土著相比,明显较浅,尤其是在眼部特征上,能看到些许东亚人的影子。
而这家人一看到中国人的到来,立即表现得十分热情,并且把开云网站 真人平台自己家族与中国的渊源娓娓道来。
原来,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期间,当船队途经当时的肯尼亚地区时,遭遇了风浪,郑和所乘坐的宝船虽然没有受多大影响,但是其中有两艘商船掉了队,被风浪所吞噬,二十多名船员只能在海上漂泊,最终被海浪推到了今天的帕泰岛。
当时岛上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文化层面都处于蒙昧状态,岛上的土著甚至没有像样的生产工具,而明朝时期的中华文明可谓是领先全世界,所以对于岛上的本地人来说,这二十几个东方人更像是“天外来客”。
根据沙里夫的母亲讲述,当时这些船员并没打算在岛上常驻,而是计划等待时机重返家园,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,这一等就是600多年。
因为当时郑和船队返航并未经过肯尼亚,再加上岛上的生产条件有限,根本造不出能够远航的船只,所以这些船员只能接受现实,在当地安家。
起初,岛上的土著对这些外来人抱有敌意,直到这些船员帮助岛民铲除了岛上为患多年的巨蟒,没错,当时这些土著手中只有木棍与石头,根本没有任何冷兵器,以至于让巨蟒成灾。
某种程度上而言,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船员,不仅帮助岛上解决了巨蟒的威胁,而且还带去了更为先进的文明与生产方式,以至于600多年过去,这座小岛上至今还保留着部分明朝风格的建筑。
虽然600年过去,虽然这些船员的后裔已经逐渐被当地人所同化,但是中华文明的种子却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,而且这支血脉始终有一个期待,那就是有朝一日可以重返东方故土。
沙里夫就告诉使馆的工作人员,自己从小就受外祖父影响,告诉她几百年前的故事,而且她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青花瓷碗,毫无疑问,这是世代相传下来的证明。
在听闻沙里夫一家人的故事后,工作组人员立即对沙里夫进行了基因鉴定,果不其然,这位肯尼亚小女孩身体里流淌着部分中国血统。
而沙里夫之所以给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写信,正是因为她从小就听外祖父讲自己祖先的故事,因此她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且随着年龄的长大,这种兴趣越发地强烈,使得这个小女孩十分渴望能够前往祖先生活的土地看上一眼。
沙里夫的母亲一共生下了五个孩子,在与丈夫离异后,沙里夫的母亲只能靠卖早餐养活五个子女,沙里夫排行老四,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早已辍学,如今只剩下她和弟弟在读书。
虽然沙里夫坚持读到了高中,但是以家里的经济情况以及肯尼亚的社会环境来看,高中毕业后的沙里夫,大概率会跟姐姐一样嫁人生子,并且就此重复上一辈人的生活。
因此,单凭沙里夫的家庭条件,根本不可能支撑她完成远赴中国的梦想,她之所以写信给使馆,就是想要求助,同时也想给自己的中国血统做一次证明。
不久之后,关于肯尼亚的小岛上有一位“中国女孩”的消息便传播开来,沙里夫自然而然成为了当地的小明星,2005年4月,南京电视台的《郑和下西洋》剧组,专程来到了沙里夫家取景拍摄。
此时的沙里夫已经马上就要高中毕业,在摄制组问及沙里夫的梦想时,这个肯尼亚女孩竟用中文,字正腔圆地表示,她想要去中国学习。
原来,沙里夫这两年里一直在自学中文,正是因为她的不懈努力,许多人都被感动,后来在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的帮助下,沙里夫终于申请到了来中国公费留学的名额。
在2005年7月,恰逢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,沙里夫出现在了位于南京的宝船厂,这里曾是沙里夫祖先的出发地,现如今,这位有着中国血统的肯尼亚女孩,终于完成了过去漂泊海外几十代人的心愿。
后来,沙里夫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,研究生毕业后又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深造,并在2018年取得了妇产科博士学位。
回到肯尼亚后的沙里夫,在当地开了一家中医诊所,用自己从“第二故乡”中国学到的知识,再一次像她的祖先一样,为当地的肯尼亚人造福。
此后几年时间里,沙里夫曾多次往返于中国和肯尼亚,这位二十年前只因写了一封求助信的小姑娘,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两国交流的一座桥梁。